在北宋众多位极人臣的宰相之中,能够历经三朝皇帝重用且获得最高评价的宰辅大臣股票配资学习网,非韩琦莫属。这位传奇人物二十岁便高中进士,荣登榜眼之位。三十岁时更以一纸谏书震动朝野,竟将四位当朝宰执大臣同时拉下马。此后仕途青云直上,最终位极人臣,成为北宋中期政坛常青树。他先后辅佐仁宗、英宗、神宗三位帝王,堪称朝廷肱股之臣。无论在道德修养还是施政能力方面都颇有建树,朝野上下无不敬仰其名望。
然而若论实际才能,韩琦在文治方面不及司马光、王安石和富弼等名臣,在武功方面也逊色于范仲淹、庞籍与张方平等将才。他之所以能在北宋政坛获得如此崇高地位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精准的政治站队,成功辅佐太子顺利继位。简而言之,可谓时运使然。韩琦确实称得上是北宋最成功的宰相之一,虽然在后世的名气远不如与他同时临危受命、镇守西陲的范仲淹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范仲淹最高仅官至参知政事,且任职不足一年,而韩琦却是实打实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最终更成为宋朝唯一获封真侍中的宰相。
展开剩余80%韩琦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,几乎未遇挫折,无论是皇帝还是同僚都对他赞誉有加。他与富弼同朝为相时,二人并称富韩,成为政坛佳话。文豪欧阳修曾多次盛赞韩琦临大事,决大议,垂绅正笏,不动声色,措天下于泰山之安,可谓社稷之臣。然而若细究其实,无论是西北战事中的军务管理,还是朝堂之上的宰辅作为,韩琦的实际功绩都颇为有限,所谓政绩更多是后人美化的结果。
这位政治奇才二十岁便以进士高第入仕,可谓少年得志。二十四岁入馆阁任职,二十八岁即担任谏官要职。在谏官任内,韩琦展现出刚正不阿的品格,敢于直言进谏,不畏权贵。特别是在宝元元年天灾频发之际,当时的宰相王随、陈尧佐及参知政事韩亿、石中立等人欺上瞒下、束手无策。韩琦连上奏章痛斥四人庸碌无能,慷慨陈词宋朝八十年太平基业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,最终促成中书省四位重臣同日被罢的惊人局面,一时名震京师,史称片纸落去四宰执。一个初入官场的年轻官员竟能一举扳倒四位宰执,虽有不少机缘巧合,但也足见韩琦的政治才能。
自景祐五年(1038年)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后,北宋与西夏关系急剧恶化。宝元二年(1039年),韩琦刚从四川回京,就与范仲淹一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、招讨副使,成为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夏竦的副手。韩琦负责中路的泾原路防务,范仲淹则主持右翼的鄜延路。然而1041年春天的好水川惨败,彻底暴露了韩琦在军事上的无能,宋军损失惨重,以至于西夏人作诗嘲讽:韩琦不足奇,犹自说军机。最终还是靠范仲淹的出色指挥,才迫使陷入经济困境的西夏走上谈判桌。
韩琦的仕途经历相当全面,既有地方任职经验,也有中央执政经历;既参与过文治,也涉足过军事。他先后在扬州、定州、并州等地担任知府,又曾统兵西北,最终入主两府为相,政治资历相当丰富。他一生经历的两大政治风波,早年是庆历变法,晚年是王安石变法。而他在两次变法中的立场态度,颇值得玩味,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是个精于算计的政治滑头。用现在的话说,韩琦堪称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。
在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期间,韩琦态度暧昧不明。宋仁宗认为二人缺乏魄力,遂相继罢免其相位,贬为地方官。但庆历新政失败后,二人很快又被起复。韩琦与范仲淹、富弼都曾有过分歧,在富弼守丧一事上就坑了这位老实人一把——富弼开创了宰相守丧的先例,而韩琦则趁机登上首相之位。后来曹太后撤帘还政时,韩琦更是连招呼都没跟富弼打,导致富弼至死都未原谅他。至于王安石变法,韩琦在熙宁年间就已去世,虽然极力反对新法,但也没像文彦博那样深陷其中不能自拔。
韩琦一生最大的政治功绩,当属在仁宗立嗣问题上的关键作为。当时仁宗无子,多数大臣畏于政治风险不敢直言,司马光、富弼等人苦劝无果。韩琦却抓住时机,以宋太祖传位弟弟的典故开导仁宗。为确保成功,他还联合欧阳修、司马光、曾公亮等重臣共同劝谏。最终仁宗不得不立赵曙为储君,这位无子的皇帝确实令人唏嘘。仁宗驾崩后,赵曙继位为英宗。英宗守孝期间不便理政,本欲任命韩琦为相,韩琦推辞并建议曹太后垂帘听政。应该说曹太后的执政还算公允。
然而不久英宗突发疾病,行为失常甚至打骂内侍。这些宦官便向曹太后进谗,称英宗是借题发挥表达对太后的不满。经人添油加醋,导致矛盾日益加深。最终又是韩琦居中调停,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。他仅用一天时间就说服曹太后撤帘还政,整个过程干脆利落,毫不拖泥带水。可以说英宗能够顺利亲政,韩琦功不可没。英宗体弱多病,在位仅四年便驾崩。而为英宗物色太子的重任再次落在韩琦肩上,他选定的继承人就是后来的神宗。此时的韩琦思想日趋保守,与锐意改革的年轻神宗格格不入,最终被罢相,由王安石接任。但王安石变法也以失败告终,在太皇太后曹氏的干预下,新法尽废。
纵观韩琦一生,可谓进退有度,胆识过人。他深谙为官之道,知道何时该进言,何时该沉默。其政治嗅觉极其敏锐,行事又异常果断。政治生涯的每一步都走得精准无误,即便下野后仍保持着重要影响力。这正是韩琦能够先后辅佐三位君主(包括垂帘听政的曹太后)的关键所在。他成功调解了多次政权内部矛盾,两次确定皇位继承人,维护了政局稳定,最终得以善终,堪称北宋政坛的不倒翁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